随着精神健康知识的科普,抑郁症现在成了“时髦病”,年轻人相互调侃的时候,有时会说自己或别人得了抑郁症。然而,真正得了抑郁症的青少年,由于病耻感,往往会对自己的病情缄口不言。身为孩子的监护者,家长自己学习一些精神障碍的知识,以识别孩子的精神状态,很有必要,这也有利于为医生的正确诊断提供可靠的证据。一个健康的人在社会生活中,思维、情感、意志、行为是协调的。人的思维、情感、意志和行为出现了问题,就有可能患上了精神障碍或情绪障碍。下面从几个方面来说明这个问题,以便家长更好的识别孩子的情况。家长可以把孩子和过去的一贯表现进行比较。精神活动及状态是否有明显的改变,这个方面家长或者孩子最亲近的人是最清楚的。孩子从小到大的智力、爱好、脾气、性格与生活习惯一般不会有较大的改变或者明显的与其年龄不相符的变化。孩子的性格一般变化不会特别大的,性格一段时间内明显改变就需要注意了。人作为群居的高级动物,具有共同的特性和思维行为方式,明显脱离大多数同龄人的思维行为表现就是不正常的。家长可以把孩子与大多数正常同龄人的精神状态相比较,是否有明显的不同或者超过一定的限度。比如一个大学生,说话完全无逻辑性,言语紊乱,颠三倒四等等,就不正常了。与现实环境和当时的心理背景不相称的思维活动,也是精神健康问题的表现。比如严重抑郁发作的病人,就是接到名牌大学通知书,他就不一定高兴,反而认为自己不配上这个大学,内疚、无价值感强烈。这些症状,都是自己想控制也控制不了,也无法通过己转移注意力或者抵抗而消失。比如,孩子整天无精打采,郁郁寡欢,对以前喜欢的事或爱好没有兴趣,学习注意力不集中等等,虽然主公上在努力调节,可就是不行,无法摆脱焦虑、烦躁、痛苦无法摆脱。除了社会适应性的障碍,很多青少年还会出现感官上的异常,甚至幻觉、妄想等精神症状。抑郁发作的时候,对外界的感知是不灵敏的,有人觉得自己身上好像涂抹了一层蜡似的,就是这样的感觉;焦虑症的病人的感觉是敏感的,微小的刺激就能让他大惊小怪、惊魂失魄。正常人在紧张恐惧的时候可以有错觉,产生错听,但是可以通过自己验证后纠正,不是真的;幻觉是一种没有现实刺激而产生的虚幻的知觉。最常见的就是幻听,是患者听到了并不存在的声音,并对此深信不疑,认为是真实存在的,内容多与自己有关,大多对自己不利。患者常常为此烦恼不安,但又不能被别人纠正,这是和错觉的区别点。个别情况可以有赞扬性幻听,听到别人在赞扬自己,往往伴随自笑或者自言自语。幻听多表现在重度抑郁发作、躁狂发作、恐惧(严重焦虑)、强烈暗示、精神分裂症和分裂性情感障碍中。这里的自笑和自言自语是病态的,儿童或者特殊情况下的正常人的自笑和自言自语不在这个范围。病态的就是与客观现实环境不符合,自己无法控制,不由自主的出现,没有自知力,并且伴随有其他症状。自笑多是赞扬性幻听、夸大妄想、钟情妄想所致,多数出现在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的精神障碍发作中,比如重度抑郁发作、狂躁发作、精神分裂症、分裂情感性障碍等。病态的自言自语是不分场合,无意识的,不自主的,内容怪异的自己和自己说话,或者和实际上不存在的人说话,别人难以听清楚他说的什么话,多由幻听和妄想诱导或困扰而产生:在幻听中和不存在的人对话,时而笑,时而嬉笑怒骂,旁人询问时又不承认自己自言自语;在妄想中和伤害他的人理论或者争论,可以伴有各种怪异的行为动作等。
自言自语多数见于精神分裂症,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的重度抑郁发作或躁狂发作、痴呆、精神发育不良、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的精神障碍(比如醉酒)、反应性精神病等,尤其是精神分裂症最常见、最典型、最持久、最具有对比性,就是和正常时候的自己对比,正常的时候全无,发作的时候重新出现。4. 妄想与幻想:妄想是一种病理性的歪曲的信念。有几个特征,a,内容与事实不符,但患者坚信不疑;b,与本人有关,且对自己有利害关系(有利、有害情况都可以有);c,个人独有,别人不存在;d,被动出现,不以个人的意志出现或消失;e,妄想的内容与患者的文化背景和经历有关,具有时代色彩;f,很难通过说服教育而改变;g,有明显的妄想体验,自己沉侵其中;h,情感不协调。举一个例子,一位中年男人,近一段时间,下班后东躲西藏,惊慌失措,家长问他,他说是有同事想绑架他,家人半信半疑,就找到那个同事,同事觉得滑稽可笑,根本没有这个想法,平时只是斗个嘴什么的。家人向患者反馈情况,而患者说同事撒谎了,不想当面告诉家人,还说不敢开机,怕同事定位找到自己。这个例子是个被害妄想的典型特点。被害妄想多出现在精神分裂症中,双相躁狂发作中也可能出现。新近观点认为,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的重度抑郁症,也可能出现被害妄想。幻想是什么呢?是一种不切合实际的想象,遇到困难而想入非非,通过想象的办法解决自己的困难。它的特点是:a,是自己的思维或者想法,不是别人强加的;b,具有一定的目的性(解决自己的困难);c,逻辑上条件具备可以实现,不荒谬,只是本人或者当下条件不可能实现;d,可以通过别人来纠正;e,本人对幻想有自知力,自己也觉得不可能,但是不想放弃这种想法;f,不是自己独有的,其他人也可能有。举个例子,一个穷困潦倒的人幻想有一天可以成为百万富翁,是不是有可能?买彩票万一中大奖不是天方夜谭吧。这个就是幻想而不是妄想。敏感多疑对内是闷闷不乐,对外是疑心重,反唇相讥。特点是不能确定一个事是不是真的,总是感觉、好像、估计、觉得怎么样怎么样。多与一个人的性格有关。抑郁症的患者往往对别人或事情敏感多疑。举个例子,一个女性平时就对人或者事比较敏感,当她遇到几个认识的人正在说话,她离开后,那几个人笑了一声,她就觉得是嘲笑自己的,说自己的坏话,但又不完全确认是说自己的。实际上呢?真不一定是笑她的,这种情况很常见。牵连观念是感觉到别人的言行举止是对准自己的,尽管根据不足,没有坚信是对准自己,但是有不愉快的感受和体验,没有达到妄想的程度,多见于偏执人格障碍,严重的时候有可能发展为关系妄想。关系妄想就是一个病态的信念了,确信与自己有关,别人的言行举止真对自己。敏感多疑只是性格问题,没有其他症状不能单独作为病态来看,而牵连观念和关系妄想却是精神障碍的一个症状。部分双相患者在转躁时,会表现为轻躁狂,由于燥狂的程度不明显,容易与健康状态下的高涨心境相互混淆。不过,根前面讲到的内容,我们依然可以试着把二者区分。1. 情感与环境的协调性不一样,轻躁狂无原因的高兴或者超过应该高兴的程度,不该有愉快的事情而有愉快体验。好心情是遇到高兴的事高兴,高兴是有原因的,与愉快事件相符合;2. 自控和自我调节能力不一样,轻躁狂自控能力差,易与别人冲突,消费无节制,与自己的条件不符合;好心情自控能力好,人际关系好,消费有目的性和理性;3. 兴趣广泛性不一样,轻躁狂兴趣爱好广泛,主动体验外部世界,充满好奇心,但是往往半途而废;好心情也可以爱好广泛,但比较专一,又符合自己的习惯和风格,不因困难而搁浅;4. 在社交中的表现不一样,轻躁狂垄断话题,别人插不上嘴,对别人的打断不耐烦;好心情反而有耐心听别人讲话,时机把握得体;5. 对病前痛苦体验不一样,轻躁狂对过去痛苦体验肤浅,甚至忘的一干二净,认为原来的痛苦不值一提;好心情即使现在心情好,也能回忆原来的痛苦,不会因现在的成功而忘记原来的困难和痛苦。6. 社会功能表现和适应性不一样,轻躁狂的社会功能轻度受损,不停的换工作,人际关系敏感,不切实际地承诺根本做不到的事;好心情社会功能良好,人际关系好,做事理智并符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或能力;7. 心境稳定性不一样,轻躁狂虽然是高兴的,甚至办事效率高,但是心境是不平静的,甚至是烦躁不安的,自己有觉察,只是不能控制,(说明一点,首次发作的轻躁狂自己往往觉察不到,只能通过恢复正常以后才能回想或者通过别人的观察才能识别);好心情的心境是平静的,自己能控制协调,对环境的适应性好,自知力清晰;8. 睡眠需求量不一样,轻躁狂可以连续几天或者一段时间睡眠不足,但白天仍然有活力,睡眠需求量是轻躁狂的晴雨表;好心情再好,可以一天一夜不睡觉,但是不能几天几夜睡眠少,而白天又有精神;9. 认知功能不一样,轻躁狂认知功能有改变,表现在自我评价过高(自尊心膨胀),注意力分散,多数人有执行功能下降等;好心情认知功能正常,自我评价客观,注意力集中。人的性格与精神障碍的关系也是比较明显的。有些青少年,从小心理就偏离同龄人。心理健康的人,会玩(有爱好和欲望)、会说(有事就说,不管好事坏事)、会要(能自我表达诉求)。如果一个人没有爱好、欲望,兴趣丧失,好事坏事都不愿意讲,自我诉求不表达,该要的不要,这样的身心是不健康的,往往可能会演化为抑郁症等精神障碍。有负面攻击倾向的人,往往心理容易不健康,对内自我迁怒,自卑、自责、自罪、无价值感等;对外伤害,仇恨别人,认为一切不顺利都是别人的错,年龄小的可能会伴有品行障碍,18岁以后有可能发展为人格障碍。比如,有表演型性格的人易发展为癔症,有强迫性格和完美主义的人易发生强迫症,有分裂样人格的人易发生精神分裂症,有偏执人格的人易发生偏执性精神障碍,有品行障碍的少年成年后易发生反社会型人格,有情感增盛型人格特征的人易发生躁狂症,有郁郁寡欢的抑郁型人格的人易发生抑郁症,有焦虑型人格的人易发生焦虑症,敏感多疑的人易发生疑病症,依赖型人格的人易发生适应障碍。如何识别这些征兆,我总结出“望、闻、问、询”四条。“望”就是观察,察言观色,看表情,看眼神。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孩子的内心世界是透过眼神传递出去的。眼神是思想、情感、心态、意志的外在反映,不同的精神障碍有不同的眼神表现和面部表情。比如,抑郁发作的时候,面色是晦暗的,眉头紧蹙,眼皮浮肿,眼神迟滞、空洞、低沉、茫然、怕光喜暗。躁狂时,面色红晕,眼裂开大(眼弓高),眼球突出,目光如炬,眼神漂移、涣散,眼神中夹杂着惊和慌(心境不稳定的表现);精神分裂症的眼神,冷漠,凶煞,敌视,警惕,惊慌,表情呆滞;焦虑症、恐惧症的眼神是,惊慌失措,警惕性高,瞳孔放大,有时候双眼发直。“闻”就是听,听声音,俗话说“闻其声如见其人”,说明一个人的声音具有稳定性和一定的特征。
如果孩子的说话声音一段时间变化特别大,可能是身心状态不佳,甚至是病了。比如抑郁发作的时候低声下气,躁狂发作的时候高亢洪亮。家长是他们最亲近的人,他们的诉求通过问可以了解具体情况,有病的时候,孩子往往不主动说出来,这个时候就需要家长主动问,一些蛛丝马迹会被发现的。“询”就是家长询问与孩子关系密切或者接触多的人了解情况。比如老师、同学、朋友、同事等等,有时候孩子不愿意给家长说实话,可能更愿意和他认为可靠的人说实话,这个情况下家长需要询问其他人,或许知道一些孩子的想法和实情。总之,家长是孩子的贴身者、观察者、警卫员、联络员,家长多学点精神医学知识,平时进行察颜观色,对孩子的疾病发生、病情变化、康复过程的判断是医生不可替代的,至少可以帮助医生正确诊断、精准治疗、康复调理。对全科医学知识都有一定的了解,熟悉各种精神疾病的症状和精神疾病治疗药物;了解精神障碍方面的理论知识,并能融会贯通,有较丰富的陪伴经验
扫描下图二维码后选择作者头像预约陪伴,陪伴编号pb0310
本期,渡过很荣幸地邀请到中国精神医学领域的领军人物,来自上海精神卫生中心的江开达教授,专业地解读青少年的精神健康问题。
为了增强课程的针对性,欢迎家长朋友们在报名时写下自己的需求和困惑,江教授将对问题进行梳理总结,有针对性地讲解。
每堂课均安排现场互动,家长可以就关心的问题与江教授实时互动。同时将建立专属课程群,家长在群内交流时,助教会收集大家的讨论焦点,与专家联动。
扫描下图二维码后按照要求报名,首期专属优惠价格99元,不要错过哦!